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,
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,
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。
《這里是湘潭》推出特別策劃
《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家鄉如畫》
走進湘潭各縣市區有代表性的村鎮
領略鄉村之美
感受鄉村巨變
今天我們一起去湘潭經開區
響水鄉鶴嶺村瞧瞧
▼▼▼
綠色的山水、美麗的屋場……走進湘潭經開區響水鄉鶴嶺村,這個“美麗鄉村”省級示范村已是舊貌換新顏,話不多說,大家先跟隨我們的航拍鏡頭去感受一下!
如果說
穿著邋遢? 積病成疴? 萎靡不振
是油膩中年人的特征
那從前的鶴嶺村
簡直就是個“重度油膩中年人”!
而如今
這個“美麗鄉村”省級示范村
已是變身“美少女”
舊貌換新顏
“穿著邋遢”變“西裝革履”
▲過去
▼現在
鶴嶺村位于湘潭經開區的生態保育區之內,處于長沙大王山旅游區和錳礦礦山公園聯接處,鶴嶺村原來的村容村貌很差。但是經過幾年的治理和改造,已不可同日而語。來幾組圖片感受下。
“積病成疴”變“逐漸康復”
從下面這張油菜花基地圖片來看,你可能難以想象,受錳礦影響,原來鶴嶺村的土地重金屬污染比較嚴重,常年累積下來“病得不輕”。
這片千畝油菜基地,在保留鄉村原汁原味自然景觀的基礎上,既能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和種植耕地調整,還能帶動鄉村旅游發展,可謂是一舉兩得。每年陽春三月,基地變成一片花海,吸引游客前來踏春、賞花。
“藏糧于地,藏糧于技”,花季過后,村委會統一使用收割機進行收割,同時利用收割機對秸稈進行集中粉碎處理,用作肥料改良土壤。
“萎靡不振”變“容光煥發”
產業不發展,鄉村沒活力。近幾年,鶴嶺村的綠色生態產業發展也初見成效。當記者走進鶴嶺村村民王建輝家里的養豬場時,盡管室外氣溫已經高達37℃,但依然沒有聞到一絲的臭味。王建輝說多虧了這臺固液分離機,讓欄里150多頭豬的糞污全部變成了肥料,再給農作物施肥,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,還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效益。
借助固液分離機,把豬場全部糞污采用固液分離,可產生固體無害化肥料和液體肥料,然后打造出循環農業特有的“豬-沼-果/菜”等多種循環模式,不僅實現了糞污零排放,還實現了農牧結合、種養平衡、資源再利用。
王建輝家的情況,是響水鄉、鶴嶺村推進畜禽糞污肥料化利用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鶴嶺村從轉變養殖觀念、推廣環保養殖模式入手,大力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,走出了一條種養結合、生態循環的綠色農業之路。
生態環境越來越好,村里開起農家樂,農民致富奔小康。鶴嶺村村民姜旺是一名80后,是村里一家集餐飲與住宿于一體的農家樂——遠旺農莊的老板,他說,“鄉愁”是“美麗鄉村”的標志,選擇在家鄉經營農家樂,為的就是記住“鄉愁”,保留那種自在愜意的鄉村生活。
姜旺還結合農莊優勢,發展養殖業,不僅承包了池塘養魚,還承包了農莊后一座約150畝的山用于養雞。這不,趁著天氣晴好,他給自家的土雞帶來了精心打磨的玉米粒。近萬只土雞高產時,一天可以收獲4000個雞蛋,通過批發、零售等方式,這些土雞和雞蛋每年就能帶來20-30萬元的銷售收入。
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,讓農村更美、農民更富、農業更強,是鶴嶺村的生動實踐。
這些年,為實實在在地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,帶動當地經濟發展,有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和鄉村振興戰略,鶴嶺村還扎實推進農村房屋改造、公共廁所改造等惠民工程,打造生態良好、特色鮮明、干凈整潔的農村人居環境。
看完你還等什么
趕緊來鶴嶺村
過一個休閑、愜意的周末吧!
記者:陳燁